大宗原料贸易-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钢材

大宗原料贸易-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钢材

标签:大宗贸易 钢铁 原料 煤炭 石油


rome.jpeg-54.3kB

2022年开始,本来想说说对行业的判断,不过总觉得有些无聊,在疫情影响下,什么事件都可能成为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不,印尼又要禁止出口冶金煤。其实这一切的背后总感觉与世界全球化背道而驰。所以今天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关于丝绸之路上的钢材贸易。

公元一世纪,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的罗马,在奥古斯塔统治时期,就有许多来自中国的商品出现在罗马集市上。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战争之时,钢铁成为了稀缺品。来自东方的钢铁售价就尤其昂贵。这其中钢铁的传播推动了农具,建筑,盔甲和武器,也改变了罗马文明。为什么东方的钢材价格昂贵,那是因为将铁矿加热到熔融状态时,就加入了高强度的碳和其他元素。这种工艺让钢铁的质量等级相比于纯铁更有高硬度、韧性和抗拉强度,而且还能防锈。当时,整个罗马帝国缺乏优质钢的专业知识,采用的是加热铁矿石,分离金属与废渣的技术,得到的碳含量就十分微弱,最后得到的是锻铁,然后在冷水中进行“淬火”,增加钢铁的强度和硬度。另外一种是“铸铁”工艺,把熔融的金属倒进模子里面,得到成品。尽管在加热过程中铁水能获得大量的碳,但是过于“硬”就会导致“脆”,铸铁件总会在打击之下破裂,无法锻造。罗马帝国的冶炼技术,锻铁的含碳量约为0.5%,铸铁的含碳量约为4%,而优质钢的含碳量应该接近1%。所以当时罗马炼出优质钢算得上是偶然事件,全靠铁矿石中自有的其他元素,例如锰。

相比之下,中国处于汉朝,工艺就更加的先进,并在冶炼过程中发现了能够提髙钢铁质量的天然化合物。通过实践提髙了计量的精度,确保加入铁矿的化合物能够产生足够的碳,从而生产出质量稳定可靠的钢材。中国工匠当时已经制造出密闭的大型熔炉能够更加轻易地使熔炉保持稳定的髙温并控制炉子内的反应。此外,中国的熔炉还以煤燃料,进一步提髙了熔炉的温度并降低了燃料的成本,这一点意义重大。正因如此,工匠们可以通过向铁水中吹入可氧化的冷空气,将被大量制造的铸铁转化为钢(“百炼成钢”)。中国工匠还知道如何利用锻铁炼钢。利用富含碳的果皮、少量炉渣、烧焦稻壳和特殊矿物粉末制成的混合物包裹金属制品,然后放入黏土坩埚中密封,并在髙温下持续加热。得益于技术的领先,汉朝的十字弓箭可以穿透敌人的铠甲。凭借技术的优势,汉朝的军事实力高人一筹,同时这个朝代也一直影响到今天。当然汉朝不光是有战争,还有丝绸之路。战败的匈奴人通过贸易学会了如何用优质钢铁制造武器,然后武器又流传到了伊朗,最后来到了罗马。当罗马帝国用到优质钢的武器,轻易的穿透敌人的盾牌和盔甲,这成了屋大维(奥古斯塔大帝)成功的原因之一。来自东方的钢铁,哪怕是一个刀叉之类餐具,都是真正的奢侈品。

许多史料都无一例外的记载了钢铁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甚至描述为东方神奇的铁矿制作。我们在丝绸之路的时候也不要忘了钢铁贸易的存在。或许相比于丝绸或者茶叶,钢材改变的是生产力工具,是军事武器,甚至是东西方世界的文明。罗马帝国又何尝没有有东方文明的影子呢?

世界本应该是相互联系的,相信疫情还是会过去的。例如小时候学习历史的时候,世界史总没有提到中国,而中国史又没有了世界。长大以后多思考一些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

参考文献:《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