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收购
标签:读书

收购这个词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会有很多的层含义,因为收购不一定是用现金的收购。对于被“收购”的企业来说好像显得更加的悲壮。其实不然,对于这个社会来说,这是一种资源优化的模式,因此另一层含义“并购”就会显得柔和很多。但是并购是兼具了合并和收购的含义(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也就是说并购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使用会更为的广泛。在“公司”收购、并购中,收购通常特指获取目标公司的“股权”,而并购,不一定是收购其股权,还可能仅仅获取目标公司的特定资产(包括特有知识产权、品牌资源、业务渠道、人才资源等等),而使上述资产融入自己公司的行为。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很好的区分两者,但是这本书选择了一些比较大的收购时间,或许就像豆瓣评论所说,连案例都称不上。分析程度一般,适合作为科普读物。倒是书中有些观点让读者更能够进行思考,从而以此为方向进行努力。比如说人才问题。中国企业失败的案例多过成功,今天的成功未必是将来的成功。首先一点,这些谈判的人才都哪里去了。我们看看这么多的大型企业,无不是以北大、清华甚至是海归背景所组成的班底。相较而言,互相之间还都看不起彼此,导致说每一次与外方的谈判好像都会陷入一个孤立无助的境地。当然这种谈判也必须是保密的,但是所有事件的剖析深度,失败原因分析都指向说人才不够,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人才不够,而是帮手不够。简单思考一下,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们,没有一个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连马云自己也不是什么好学校毕业。但是足够宽广的视野让他找到了足够厉害的帮手解决一个个难题。到头来,这些名校毕业的创始人还不得不靠着如今的阿里巴巴勉强生存,雅虎就是一个例子,说不定下一个会是网易,或者是其他。
多年和老外商务谈判的经验也让我明白,很多事情不是说靠自己能力能完成的。如此大的项目是没有能力上限的,无论如何,一群人的智慧会干掉一个人思考。深刻感悟到每一次的谈判我都是在学习新的东西,但是老外好像从来没有被我的问题所难倒。慢慢的发现,他们虽然可能也是一个新手,但是他们对于一些事件的思考是基于前辈的经验的,而且这个经验让他们很好的避开了各个风险。相反,中国人的反应往往就是你做不成的,未必我就做不成。久而久之,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说到底这本书写的一些事件也是在重复一些收购的错误。比如说政治问题,比如说管理问题。所以人才的问题其实不是哪个学校毕业的问题,它是一个各行各业人才整合在一起的为我所用的问题。将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或许也会趋同于这样一个整合的思路。例如逻辑思维所提出的一个U盘化,即插即用的人才概念。那么,问题来了,你这个U盘是别人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