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在维修

华尔街在维修

标签:读书


image.png-227.7kB

这肯定不是一本畅销书,也许几年也卖不出几本。可是一本书好不好其实只有读完才知道。起初选择它的原因应该就是书名。心想华尔街么肯定是一本金融相关的书,可是读了两篇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本文章的合集。文章不长不短,每篇都写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且还能知道作者在哪里写下的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姑且不说作者如何,这本书有很多共鸣的地方,也许人往往在经历了事情以后才会对一些评论更加的有感觉,甚至说是知道的太晚。聪明的人往往看过书以后就会避免错误发生,但是不聪明的人往往又会重走一边得到书中的结果。人就是那么神奇,也许到最后也没有搞清楚自己做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提一下感触很大的一篇文章《哈佛大学印象之一——美国人的较劲、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为什么美国哈佛大学常年排名全世界第一,原料整个大学的学习氛围是24小时的,无论你是刚入校的学生或是教授,都是一样的勤奋。尤其是文中还提及哈佛婉拒了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校任教的选择。这所有的决定都是出于对学生负责的认真态度。文中作者虽然是公派学习,本可以是一个旅游式的镀金,可是却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哈佛的认真。因为美国人认真,所以他们对待失败就显得平静。企业之间你超过了我,我就继续努力更好的开发产品。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同一个行业的前两名巨头往往都会在美国诞生,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KFC和麦当劳。同时作者在感触良多后写下了下面一段关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实例。

中国人也竞争,竞争也激烈,但是手法和心态则完全不同,你的啤酒卖得好,抢了我的市场份额,不着急,走着瞧!不久之后,市场就发现了你卖出的啤酒中,躺着一只死老鼠的尸体,然后是你砸了牌子,关了厂子,我取而代之。

想想是不是有点说中了?企业在时时刻刻计算利润产出比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对未来的投入。我曾经参观过德国的一家生产企业,一共两栋办公楼,50来名员工,业务、财务加上管理人员一共不到6人,10个左右工厂工人(工厂生产由机器人控制),其余的30来人全是博士级别的研发人员。后来我问工厂老板,为什么不多招一些销售多卖一些产品,这样赚的更多?老板的回答很简洁:好的产品一个销售就足够了。从内心讲,中国存在的很多竞争都显得不太健康,急于求成,企业普遍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态,人员流动一波又一波,同时缺乏等待的耐心就是一种病态的竞争。国足就是一个在明显不过的例子。如果把原因归结于是资本急于追逐利润心态的驱动,倒不如说是国人缺乏更有耐心,更平静,更认真的学习心态。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全球化的今天,竞争不只是存在国人之间,更多的是全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