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

出路

标签:读书


chulu.JPG-62.6kB

这本书写的是德国人的思考,但其实也会是中国的未来的状态,那就是增长不等于富裕。现如今,要是没有战争,恐怕很多的生产确实是无用的,也或者说这就是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溃败。疫情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转型,是不是疫情之下,天空蓝了,但是生活艰苦了一些。不知道大家是希望疫情继续下去,还是不希望,总之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本书书名叫《出路》,也许告诉我们要有预见性。

个人感觉这是一个悖论,因为不增加肯定就没有富裕,但是富裕了以后怎么去增长就值得研究。对于增长,一种观点是经济必须增长,这样才能提高富裕水平,经济停滞就等于退步,经济衰退就是贫穷。另一种观点认为增长不等于富裕水平提高,增长既能使富裕增加也能让其降低。例如,从每个企业的角度出发,只有消耗能源才能生产产品,难道都要去关门吗?另一方面政府又要企业乐观的看待这一切,去转型,但这就是意味着成本的开支和失败的风险。结果企业可能并没有挣到钱,反而因为风险而破产了。有句话是船小好调头,但是已然是一艘大船的情况下,何谈容易二字。从人性的角度看,大家都喜欢看到经济在增长,只要是增长,就会有业绩,如同企业的KPI考核,几乎不会说你为企业节省了多少钱来衡量。都是说你创造了多少利润。尽管大家知道这可能是片面的,但正是这种方便量化的点,让这个片面就一致存在。

当下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例子,本来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各自做好一部分工作成为了资源整合的优势。可是疫情一来,再加上一些领导人的去全球化主义,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又回到了各自为战的年代。例如,同样的芯片制造业,每个国家都要自己投入,哪怕是造出落后几代的产品,也是要如此去投入,这难道不是浪费吗?就好像我们在做题目时,明明有公式不用,还去证明一遍公式,那就是没必要的投入。这可能就是浪费。

整本书最后要表达的其实是如果保持富裕的问题,而并非是增长问题。那么问题又来了,富裕是怎么去衡量。例如我们现在造了那么多房子,每个房子都上百万,上千万。但是未来居住的空间已经够了,那么这些房子还有意义吗?还会有价值吗?很难说这一趋势会什么时候到来,感觉也差不多是时候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