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

贫穷的本质

标签:读书


贫穷的本质.png-309.8kB

疫情来袭,图书馆关门谢客,多亏了年前购买的书才不至于无书可读。相比较电子书,翻阅纸质书更有成就感。购买《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李永乐老师的视频中看到他的讲解。虽然几十分钟未必是书中全部,但也足以切中要害,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去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最让人扎心的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为什么贫穷是一种病?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一样——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贫穷的风险

穷人就像是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唯一的不同就在于二者的收入水平。事实上,对冲经理不会承担穷人那些诸如筹集资金。穷人所筹的资金大多数是源于家里的积蓄,一旦亏损就会一场灾难。所以,穷人实际上始终在担心未来,于是他们会利用所有廉价的或昂贵的预防措施,降低遇到的风险。例如穷人在用钱方面更会精打细算,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储蓄。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收入而没有去储蓄。例如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穷人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只是为了这一天能吃的更好一些。并且明天还必须继续工作,一天都不能偷懒。试想,哪怕是富人去体验这样的生活,也可能会因为收入的瓶颈而继续贫穷。

缺乏自我投资意识

贫穷是可以改变的,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那么穷人也可以通过自我改变走出贫穷。很明显,受教育虽然很苦,但事实证明,这就是最好、最快的捷径。人们投资于教育,就像投资于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目的就是挣到更多的钱。事实证明,做出“投资”的家长确实得到了更多的收益。与此同时,家长首先就应该学会自我投资。而不是每天躺在沙发上训斥孩子努力学习。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往往穷人从小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在遇到困难是选择放弃学习,因为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而富人会更多的去寻求帮助找到提高的空间。当一个一个难题被解决时,富人和穷人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家长的主要责任就是影响孩子有自我投资的意识。例如,当下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每个人(包括穷人)都需要尽可能的了解清楚为什么每天消毒是那么的重要。为什么病毒会如此凶险。如此一来,信息摄取和事物本身相互印证,才能使孩子们从各个场景获得知识。从而更主动的去把握住每一个自我提升的时刻。不然,当疫情过去之时,也只是梦醒罢了。

没有耐心

这可能是最明显的差距了。例如我们去医院,穷人往往要求医生快点开药,快点出院。这样就不会因耽误劳动时间而使收入受损。在医院里,很多时候你会看到当一个医生在诊断完并没有太多开药动作时,穷人的反应往往是怀疑医生的水平。最简单现象就是抗生素的滥用。医生非常清楚抗生素的危害。但是很多医生出于这种因果反应和习惯于替病人省钱的思维,他们所建议的疗程就会比标准疗程要短。从利己主义角度出发,这无可厚非。药物的短期效果让病人迅速感觉良好,但是穷人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就像一个健康的陷阱,在更久的将来,因为耐药性的原因,穷人还会有更多的金钱和时间需要被消耗。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为明天的一顿饭而担忧,但是这是否就是说足够努力就能不贫穷?这很难说,互联网上经常看到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比较。实际上,穷人到富人转变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如果我们从这本书认识到,也理解到穷人的生活方式,尝试着做出改变,这也许比探讨哪种思维更实际。

李永乐视频:贫穷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