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的故事
标签:读书

胡同是北京的一种说法,放在全中国,胡同最多的就是北京,而且名字五花八门,无论是吃喝用的、各行各业都能取上名。例如,狗尾巴胡同,屎壳郎胡同是怎么取出来的,还真说不好。老北京对胡同的感情是极为深刻的,造成起来寒暄打招呼都是那么的有范。但是换成新北京对胡同也就知道的不多了。这是一本有着46篇关于胡同的命题作文的书。无一例外,全是名家的作文,读起来就好似新概念作文一样。每一篇都充满了对胡同的感情。反应出了对于胡同的一种保守的心态。随着城市改造的进程,一部分胡同已然消失,但是仍在胡同里的人却对这些变化不急不躁。对于已经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朝代的胡同来说,这显然是一种舒服的顺从着的心态,一直延续下去。
除去北京,其他地方的人对于胡同又有另外的称谓。比如说上海的“弄堂”。至今位置上海的街道命名还有几弄几弄的习惯。在我们看来弄堂和胡同就是一回事。又比如说杭州,把胡同就称谓巷。刀茅巷,皮市巷等等,其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孩儿巷”,这也是在南宋政权时开始的。假设取名是孩儿胡同,读上去就觉得不那么通顺。也因此,配上不同地方的语言,胡同就被简单的词语所简化替换了。但是,全国又有一个胡同的名字家喻户晓,没有人知道在哪里。全北京,甚至全国也不会找到这条胡同。这条胡同叫“死”胡同。每个人都十分清楚死胡同。这条胡同蜿蜒曲折,山重水复,进去以后十面埋伏,九死一生。聪明人选择提早退出,恐怕谁都不愿意走进死胡同。在互联网上也有一个胡同风靡一时。那就是创建于1998年的西祠胡同,这是一个大型的华人社区门户网站。和猫扑,天涯齐名的BBS。是大家各抒己见的场所之一,想必很多年轻人都未必听过。随着青春的消失,西祠胡同就像北京那些众多的胡同被改造了一般消失了。再后来,中国的论坛文化随着博客和微博的出现抛弃了这些胡同的文化。
归根结底,住在胡同里的人都是一群有着共同生活背景的人群,所以他们的文化,价值观都会趋同。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这些社群的存在。胡同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嬉笑怒骂甚为常见,那么最多也就是在胡同里打闹一番罢了。最终,胡同的魅力在于正当你疑惑何处才是尽头之时,眼前豁然开朗,出口正是一条十分熟悉的大路。久而久之,胡同就成了心中的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