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话说北京
标签:读书

今年特殊,没有很多机会去借书,所以看电子书就成了日常的一种放松。拿出多年前买的一代Kindle,下载了一大堆免费的图书,一本一本的看。之前一直觉得看电子书缺少一种成就感,就是一页一页翻完一本书的那种。如果手稍微一抖,在屏幕上点了一下,那么这一页就翻过去了。特别是当你想起要找之前看过一些章节的时候,显得有些费劲。如果你又做笔记的习惯,那么电子书的功能还是挺不错的。最近也犹豫了要不要把电子书也一块算进今年的读书里面,没有了拍下封面的仪式感,想想还是努力写一些吧。
个人觉得电子书特别适合看小说,一气呵成。要是一本教科书,比如编程教材,那就太为难了。恰好,《郭德纲话说北京》就是那么一本怎么读都可以都书,没有必要翻来翻去品味,就当一个个相声都段落。难怪有人说听相声涨知识,果然不假。这本书整个的写作就像是相声。要不是落在文字,我还以为是拿语音识别,然后订在一起。书写的比较的简单,像是故事会,打发时间,物超所值。讲述了不少北京的风土人情,叙事的语言也很口语化,充满郭德纲独有的幽默和诙谐。对于这本书本来就没有什么预期,所以看完以后就觉得好奇,老郭一个外地人,哪就知道的这么多?北京城,作为帝都,随便一个地方都是故事,寻这本书,便可游览北京。
“北京这个城市有种想让人留下来的感觉。”这个一个在北京的外地人说给我的。特别是在北京读大学的人,一边讨厌着北京污浊的空气,一边又不由自主的在北京挣扎。像极了郭德纲成名之前的样子。但是生活打消不掉对北京的喜爱。我想这本书也就因为有了太多故事而后寻找的一种存在感。多年以前在北京大学有过短暂的居住,别的不说,单是食堂,就让我这个南方人大开眼界。各式各样的菜,既便宜量又大。而且更夸张的是主食都花样繁多。习惯了吃大米饭的南方人,这变得很不习惯。记得那会每天都要去打3两米饭,都被打饭阿姨认为是很罕见的“客户”。经过观察才发现大家都是各种花样变化着吃,才不会去天天吃米饭。这吃法,确实霸气。所以一个瘦子去了北京,肯定会胖起来的。北京的冬天也是舒服,屋内暖气,加上室外的冷空气,在屋内不冷也不热,非常的暇意。要是赶上有一本书打发时间,美妙绝伦。
前言里写到:这以前署郭德纲的名没人买,现在不署他的名没人买。适合如厕时阅读,一篇长度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