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这个国家-在伊朗阿富汗人

伊朗这个国家-在伊朗阿富汗人

标签:随记 伊朗


afghan.jpeg-36.2kB

伊朗的邻居这些年过的都不怎么好,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到现在的阿富汗。好像这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战争之地。从历史上看,波斯的君王,还有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等都是如此好战,以至于当下的我们已经不再抱有和平的幻想。就像这个阿富汗,打仗让人们失去了巴米扬大佛。让大家都望而却步。事实上,自己因为伊朗的生活,反倒是对阿富汗没有那么多害怕。同样,你会说战争离你很远,但是当你接触了这些人,战争又离你那么近。了解一下这个与生活在中国和伊朗中间的邻居。

阿富汗英文是Afghanistan,之前有写过,当一个国家是什么斯坦得时候,多半之前是和波斯帝国有关。阿富汗就是其中之一,更相似的是他们都说波斯语。没有了语言得障碍,加上都是邻居,所以在伊朗就会有很多阿富汗人。我也接触了非常多,在伊朗得阿富汗人通常都瘦弱或是矮小,主要是从事一些杂活,好一些得职业恐怕是当个园丁。非常多的伊朗电影里,你看到正在浇花的人都是阿富汗人。他们非常的“胆小”,每次看到你都会用极其低的声音与你打招呼。介于那种熟悉和害怕的感觉。同样是外国人,他就害怕你这个老外不理睬他,若你没有打招呼,他也不觉得丢人。若你与他打招呼,那他会非常开心。每次与这些园丁交谈,我说着蹩脚的波斯语,照样沟通无障碍。快乐是如此简单。

他们过的很穷,自由和和平是最奢侈的。在伊朗那会,住的不远处就是联合国难民署(UNHCR),每天都能看见非常多的人在门口,等着申请合法的省份,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办下来,但是看得出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门口的人女人和小孩居多,他们基本不会吵闹,通常就是坐在难民署门口的花坛。小孩子没见过老外,所以看见我会害羞的跑开。很可惜,那个地方门口不能拍照。当时我还有记得自己出门去买菜,回来给了一盒樱桃,他们非常开心。说实话,我不敢和他们说话,毕竟每天看到的人都不一样。难民署站岗的士兵倒是比较熟,他们说如果这些人得不到难民身份就会被限制离开伊朗。伊朗收留不了太多的难民。伊朗人给我的感觉还是同情这些阿富汗人的,但是并不喜欢那些不劳而获的。由于教育问题,恐怕初级的体力活还是可以果腹。

那会的故事到现在已是十年有余,我没有再去过那曾经居住的地方,但是我相信依然还会有许多,甚至更多的阿富汗人在那边等待。我想他们能来到德黑兰已经是九死一生了,但是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这些年,对于阿富汗从来没有正面的报道,如今,新的政府建立,会不会又是另一个短暂的几年?这很难说。在伊朗的时候有一本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写的《追风筝的人》非常流行。这个故事写的非常感人,涉及忠诚、背叛和救赎。后来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的确,我遇到的阿富汗人都在追逐自己的生命中的风筝,难道我们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