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

痛点

标签:读书


image.png-184.3kB

趁着假期,读一本好书。《痛点》这本书虽不说出彩,但是还是具有借鉴意义。英文Small Data的直译“小数据”,“痛点”这个翻译其实并不准确。当下互联网圈往往讨论的是“痛点”和“卖点”,其实这两个词应该说的都是一个概念,就是产品解决了人们的需求,也就有了品牌和销售。再说的具体一点,“卖点”就是人们的需求,比如说年亲人要结婚要买房子的需求,“痛点”就是因为年轻没有攒够足够的金钱。说到这里,也许大家都会说缺钱是必然存在的,那么我想说的是痛点也是必然存在的,任何一个产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都会又不同的理解。有些时候,人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在生活时,大数据分析也会产生偏差。所以这本书主要描写的就是在大数据之外,挖掘客户的需求。

每时每刻,世界都是在变化的,定义“痛点”我的理解是用户要害。因为这样一来就能把握住用户到底是因为什么买,或者因为什么放弃了。如此说来,痛点就是在大数据里找到无法提高销售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做出好产品满足客户需求。读完这本书,另一个思考也会随之而来。既然怎么样都会又痛点,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应该过分的或者说仅仅盯在“痛点”二字,可以思考如何通过巧妙的营销和传播手段让这些所谓的痛点减少。就像说“积极情绪少”这样的描述,其实不代表“消极情绪多”这一观点。经历过很多次在和产品经理讨论产品“痛点”,都会产生难以抉择的方案。这大大耗费了时间和精力。读完这本书后,我想以后我可以提倡积极情绪带来的价值观,以此带来更正面的表达,不让痛点成为一种焦虑和恐惧。

“痛点”并不是想象出来的。多数的时候,“痛点”是通过近似变态的观察得出的结论,马丁在这本《痛点》里说:“观察的习惯就象写信一样,是正在消失的艺术。”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思考模式等等对于细节乃至细节背后的观察才是找出痛点的方法。通过大数据,我们看到的是对信息表面的分析,不太关注信息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心态,有时就显得冷冰冰的,难以真正触及顾客的需求。这个时候小数据更能揭示大趋势。这就是我们观察的最终目的。

我想这本书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哪里找到具体产品的痛点,只是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下分析了一些案例,对于互联网大数据未能完全覆盖的一面有着非常大的启示。显而易见,做个有兴趣的观察者会给生活也带来巨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