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价1%带来意外之财
标签:读书

产品通常由品牌、质量、产品特征、服务、购买便利性、风格等因素决定。这其中,更胜一筹的质量是价格的基础,品牌和服务是溢价的体现。无论公司大小,都可以创造一趟定价方案。如果说只是满足了公司的利益而不顾客户忠诚度,随着时间的推进,利润真的是提高了吗?这本书就较好的解答了这些问题。
“建议零售价”背后是零售商最终给产品的市场定价的关键。零售商的价格就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因素,零售价影响到厂商能卖出多少产品,进而影响利润水平。对于当下的经济衰退情况,也可以从书中获得启发。例如书中的生产商利润最大化分析:
单价 | 销量 | 总收入 | 生产商成本 | 30%零售加价成本 | 总成本 | 生产商利润 | |
---|---|---|---|---|---|---|---|
5美元 | 20 | 100美元 | 20美元 | 30美元 | 50美元 | 50美元 | |
4美元 | 60 | 240美元 | 60美元 | 72美元 | 132美元 | 108美元 | |
3美元 | 100 | 300美元 | 100美元 | 90美元 | 190美元 | 110美元 | 产生最大利润 |
2美元 | 140 | 280美元 | 140美元 | 84美元 | 224美元 | 56美元 | |
1美元 | 180 | 180美元 | 180美元 | 54美元 | 234美元 | -54美元 |
- 成本=每单位产品1美元
- 零售加价=每单位产品售价的30%
- 利润最大化时建议零售价=3美元(此时售出100件)
- 导出的每单位产品批发价=2.1美元[3*(1-30%)]
那么,除了原本的建议零售价,还需要考虑经济衰退的因素。因为间歇性出现的经济衰退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将导致消费者消减开支。更高的失业率也会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同样迫使部分消费者减少购买行为。由此就会引发大多数产品的需求下降。在这个时候,一般采用多元化的选择是比较好的方法,那就是推出低价位版本的产品。例如,提供一般、较好、最好这些不同等级的产品丰富产品线,这样既能保证一些利润,又不至于失去客户。特别对于自有品牌来说,这还能保持住原有的生产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价格不变,产品数量增加”的方法。例如,增加套餐分量,打包其他产品出售等,引导客户选择后,继续能保持原有生产力。
另外一方面,服务力的提升也可以帮助销售更好的完成既定目标。例如设置产品优惠券,延长保修期,增加配件数量等等。当然,销售人员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作出权限范围内的折扣。因为在购买力不强的时期,讨价还价就会十分常见,甚至买家会用新竞争者当砝码争取利益。如果说公司除了要强调产品的相对价值,还需要仔细分析买家心理。顾客是不是在虚张声势?会不会妥协而接受部分折扣?给了这个客户,其他客户会不会发现?没有得到折扣,客户离开后还会不会回来?我想考降价也许是可以做成买卖,但是长期的成本会十分巨大。客户真的转头其他厂商,唯一的原因就是产品是否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降价绝对不是第一选择要素。价值到位了,品牌也就提升了。
最后一点,树立“赢利无可厚非”的意识。产品系列的不同,让价格的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客户在价格、产品上作出的仍和选择,都被认为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么提价1%后,肯定就会有可谈的空间,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去选择友谊还是价格。毕竟买卖双方都希望把生意做成。缺乏赢利文化的企业或将失去许多重要的发展机会。